硕士研究生招生介绍
上海天富平台娱乐是上海市属、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综合性大学,是国家教育部与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建高校。上海天富平台娱乐学科门类齐全👴🏿,设有4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74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3种硕士专业学位;20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79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2个自主增设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含3个交叉学科博士点);17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拥有4个国家重点学科、11个上海市一流学科,拥有2个科技部与上海市共建的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个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3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教育部特色专业建设点🍢,6个上海市重点实验室🦞,2个上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上海天富平台娱乐影视艺术技术天富成立于1995年🕑,明确提出"艺术与技术融合"的办学理念和"人文精神、专业素养、务实技能"的办学方针。目前学院设有艺术学理论、戏剧与影视学🧔🏻、新闻传播学三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和自主增设交叉学科博士硕士点"数字媒体创意工程"😧。
影视天富在建院之初即设立影视工程系,于2000年创办全国第一个"影视艺术技术"理工类本科专业,2012年教育部目录调整,该专业合并到"数字媒体技术"专业🌷👏。2004年,影视天富联合通信天富和计算机天富⛄️,在"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下自主增设"数字媒体技术与应用"硕士点和博士点,是全国最早在数字媒体技术领域开展研究生培养的高校🤘🏻。2013年,为了鼓励艺术与技术学科的深入交叉融合,在原来"数字媒体技术与应用"学科点基础上,进一步联合戏剧与影视学和新闻传播学等学科👩⚕️,自主增设交叉学科硕士点和博士点"数字媒体创意工程",定位培养贯彻艺术与技术相结合,具有艺术思维、掌握高新技术的复合型高级影视技术专业人才🫶🏽。目前已经形成完备的本科"数字媒体技术"、硕士博士"数字媒体创意工程"的教育体系🪘。
上海市是国家首批建立数字媒体技术产业化基地的城市,也是影视制作、影视特效、动画制作⏱、游戏开发🤫、多媒体展示等领域知名企业的聚集地。最近👨🦽,上海市对上海天富平台娱乐延长校区功能定位进行新的规划,将建设亚洲一流、世界领先的以影视技术和制作为核心的环上大国际影视文化产业集聚区👩🏼🔬,上海天富平台娱乐与上海电影集团🏄🏻♂️、上海文广集团等影视艺术技术领域龙头企业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大批影视文化创意类企业,如上海梦工厂、迪斯尼等国际知名数字娱乐龙头企业入驻上海🧎♂️➡️,预示着上海市对掌握数字媒体高新技术、具有艺术素养的高级复合型人才将会有极大的需求,上海市数字媒体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将迎来快速发展的时期。
"数字媒体创意工程"硕士点是以信息技术🎉👢、媒体传播和文化创意为基础🧑🏻🍼,以数字媒体技术的理论、方法研究与技术开发为切入点,融合新闻传播、影视制作👨🏽🌾、创意设计、版权保护🙍🏿♀️、互动娱乐等的学术研究与应用需求,强调技术与艺术、科学与文化的结合🧖🏻♂️🤌🏼,拓展文化创意领域应用与发展空间的交叉学科。在新一代影视技术👏🏻、互动媒体、媒介融合、影视制作、动画设计⛅️、游戏开发、展览展示等数字内容创意行业有着广阔的应用需求与市场前景⚈,特别是对进一步推动我国文化建设与文化产业的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数字媒体创意工程硕士点列入上海市拔尖创新研究人才培养平台建设项目🧩,是上海天富平台娱乐和上海市重点支持建设的学科点🕴🏻。
上海天富平台娱乐将依托影视天富"数字媒体创意工程"学科点,成立上海天富平台娱乐数字电影技术研发与应用中心,不仅可以促进从影视拍摄到制作以及播放等一系列制约我国电影发展的核心问题,更能够整合现有技术与艺术等各个学科,真正打造艺术与技术融合的平台,是上海环上大国际影视文化产业集聚区的建设项目开展⬜️,振兴上海乃至中国影视产业发展,配合正在建设的电影人才培养、影视产业集聚以及软硬件设施的建设👩🏼🏫,填补我国在数字电影研究与开发方面的空白🧑🎨🚎,连接艺术领域与技术实现产与学的重要沟通环节。中心将与国际知名影视技术公司如杜比🧖🏻♂️、皮克斯等成立联合实验室,面向数字电影领域开展软硬件系统开发与集成,如影视特殊拍摄技术、运动及表情捕捉系统、旧片修复系统、3D系统、4K系统👀、虚拟拍摄与演播系统🐣♠︎,以及球幕、动感🧎♀️、飞行、水幕等新技术,同时开展数字电影终端与版权保护等系统与服务、数字电影内容创作、运营管理等相关应用软件与系统等研发。
数字媒体创意工程旨在培养影视技术、数字内容制作、互动数字娱乐、展览展示等业界急需的具备数字媒体技术与应用的理论及专业知识及相应的艺术文化素养,又具有战略眼光和创新精神的复合型高级人才🧑🏽🎄。其中优秀者可直接提前攻读数字媒体创意工程学科博士学位🙇🏽✶,本专业按照工科方向设立入学考试科目👩🏼🔧,授予工学硕士学位。
数字媒体创意工程硕士点研究方向包括:
1)数字视音频技术及应用(如影视特效设计、动画设计🤦🏿♂️、数字影像修复技术🦸🏿、图像及视音频处理及传输技术等)✯;
2)数字互动娱乐与虚拟现实(如虚拟现实🔥、点云模型、基于GPU的渲染⛎、交互体验游戏💆🏻♀️、手游等)🤞🏻;
3)数字媒体展示与创意设计(如幻影成像⏰、多屏和异屏融合、全息成像🪳、交互展示◽️、数字艺术设计等);
4)数字媒体内容管理与版权保护(如信息隐藏😺、数字版权👎🏼、信息安全、基于内容的图像检索✍🏻🚝、跨媒体检索🛺、视频内容分析、结合语义信息的图像检索);
5)新一代数字影视技术(如特殊拍摄🥳、虚拟拍摄🌰、全景声✮、4K和8K技术等)👩。
数字媒体创意工程硕士点将按照工科硕士学位的要求设置入学考试科目❤️:101思想政治理论、201英语一、301数学一、890多媒体技术或830信号系统与电子线路或408计算机学科专业基础综合(三选一),复试科目为数字媒体综合⛹🏻♂️❤️。
数字媒体创意工程专业得到上海市学位办交叉学科拔尖创新研究生人才平台建设项目资助,是上海天富平台娱乐数字媒体艺术与技术学科交叉研究中心,导师来自于影视天富👩🎨🧑🦰、通信天富🦼、计算机天富等科研团队,师资力量雄厚,实验设备先进,影视传播实验教学中心是上海市实验示范中心🎥。进入数字媒体创意工程交叉学科平台的研究生将实行导师组联合指导制度,平台为每位研究生分配3位不同学科专业背景的导师共同指导👱🏽♂️,体现技术与艺术交叉的特点。平台在将为优秀的学生提供创新课题专项资助,鼓励学生参与国际国内学术交流并给予专项资助(详见培养方案)。近年来,本平台教师承担了一系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上海市重大和重点攻关及重点基础研究等项目,以及一批企业和社会委托的数字媒体技术开发及应用项目,并获得十余项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奖和技术专利🙆🏿♂️。目前在研项目包括:
l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面向绘制质量的深度提取及其编码方法研究"
l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高清3D裸眼视频内容生成与编码"
l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压缩感知融合深度的三维视频编码关键技术的研究"
l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多视点自动立体显示关键技术的研究"
l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广义隐写编码与多载体安全隐写研究"
l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多生物特征身份鉴别的神经网络融合与进化计算方法研究"
l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自适应精确Cosserat弹性杆的导丝动力学交互研究"
l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梯度域内光照感知的可视媒体无缝融合技术研究"
l 国家工信部项目"AVS3D编码器及测试实验验证系统研发与应用"
l 国家工信部项目"基于AVS标准地面数字电视机顶盒研发"
l 上海市科委科技攻关项目"3D内容制作专业技术服务平台建设"
l 上海市科委科技攻关项目"全息立体成像技术及空间显示装置"
l 上海市科委科技攻关项目"中国历史珍贵影像抢救性数字修复平台"
l 上海市科委科技攻关项目"基于语义视频检索和素材融合的动画创作研究与系统实现"
l 上海市科委科技攻关项目"网络可视媒体大数据的质量评价及增强处理技术研究"
学科团队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数字视频编解码技术国家标准AVS与产业化应用"(2012)、中国电子学会电子信息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数字视频编解码国家标准制定及应用"(2011)🥔、上海科技进步二等奖"数字视音频关键技术的研究及集成应用"(2005)、"三维自由数字视听装备与服务产业集群培育视点电视关键技术研发及在世博会中国馆中的应用"(2011)等🥦。
本学科指导教师有:张文俊教授、丁友东教授、陈一民教授、许华虎教授、骆祥锋教授🪫、安平教授🫰🏽、王国中教授、张新鹏教授、张之江教授、万旺根教授🤸🏽♀️、刘志教授👨🏻🏫、李晓强副教授、方昱春副教授、田丰博士👊🏿、周霁婷博士🍒🤳🏼、谢志峰博士、黄东晋博士等。
研究生导师介绍:
张文俊(男)教授🙆🏿♀️✥,博士🎇。主要研究领域:数字媒体处理与传播技术,数字影视制作与设计,数字媒体资产管理与版权管理技术⚀,虚拟现实技术☀️,计算电磁学等。近年来,作为项目负责人先后承担和完成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及国家部委和上海市的纵向研究课题十余项🐗,取得了一批有突破和创新的科研与学术成果,先后发表了学术论文150余篇,出版了《数字媒体技术基础》和《数字新媒体概论》等专著5部。曾获全国优秀教师、上海市十佳科技启明星和上海市科技进步奖等。目前研究的主要项目有🛐:基于视频流的动画绘制与生成♒️、互操作数字版权管理系统、数字影视特效制作等。
丁友东(男)🧑🦱,教授👕,博士。主要研究领域👱🏼♀️:数字媒体计算、增强现实与计算机动画、多媒体信息检索、可视媒体修复、图像质量评价等。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项目和上海市科委重点项目等10余项,目前主持的主要课题有:动画视频语义标注与对象分割(上海市科委科技攻关项目)👷🏿♂️🤹🏻♂️、中国历史珍贵影像抢救性数字修复平台(上海市科委科技攻关项目)等🧪,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曾获全国青年计算机科学家会议优秀论文奖🫳🏽。
陈一民 (男),博士𓀝、教授。主要研究领域👝:多媒体技术及应用;计算机网络通讯🤳;机器人控制技术。获奖:福建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990), 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001);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004)🤩;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2005);获国家发明专利二项(1994,2009)👩🏼,实用新型专利三项(1994、2000、2003)💆🏽♀️,国家发明专利3项(2004,2009已公开);获宝钢教育奖(2000)。先后主持或参与了50多个项目的研究开发工作,在国内外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150余篇(SCI,EI收录50多篇)🧔♂️,出版著作5部。荣誉称号🧗🏻🥧:全国"三育人"先进个人(1996);上海市优秀教育工作者(1995);上海市优秀青年教师(1995🧔♀️、1997、1999);上海市优秀共产党员(1999)。目前承担的课题🎬:增强虚拟现实实时互动与大型异型屏技术集成与应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高维海量数据实时三维交互式显示关键技术研究(国家863计划项目);基于Internet的智能控制技术的研究及应用(上海市科委重点项目);上海电气中央研究院信息化及数字化设计网研究;移动多媒体应急指挥系统等等。现任中国计算机学会多媒体专业委员会国际合作委员会主任;中国计算机学会体系结构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计算机学会高级会员;上海市微型电脑应用学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𓀛🪥;上海计算机学会多媒体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市机器人学会委员;上海市政府办公厅信息技术处专家;上海市公安局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专家;"自然与科学"杂志编委👨👨👧;"微型电脑应用"杂志编委👖;上海市上大多媒体应用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上海天富平台娱乐多媒体中心常务副主任👮🏽♀️。
许华虎 (男),教授🐶,博士。主要研究领域: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技术🐟🧑🦼;机器人仿生技术👩🏻🦳🙅🏻♂️。主持完成重大科技专项子课题🐼🆖、国家863 CIMS子课题、上海市CIMS重点应用示范项目🚼。在《计算机研究与发展》、《小型微型计算机》等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作为主编正式出版教材5本。2000年6月至2001年1月在美国芝加哥MA. TECHNOLOGY中心访问研究🤜🏼。现为中国计算机学会高级会员⛳️,中国计算机学会CAD&CG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信息化咨询专家🕑,上海市政府采购咨询专家🏯,上海市计算机三级课程 "多媒体"组组长🕺🏽;先后担任上海天富平台娱乐计算中心主任助理🐍、上海天富平台娱乐信息中心副主任、上海天富平台娱乐海润信息系统有限公司总经理🚴♀️🪧。获得的荣誉称号有:"上海市优秀青年教师"🏞;全国"宝钢教育"教师奖; "上海天富平台娱乐十佳杰出青年"🐵;"上海天富平台娱乐王宽诚教师奖","上海天富平台娱乐蔡冠深奖"✪。目前主持两门上海市精品课程,承担科研项目有:大型数控切点跟踪曲轴磨床的磨削专家系统(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子项目);基于web的孵化企业项目的数据挖掘(上海市张江专项🪑🛣,大型项目);孵化器公共网络服务系统(横向👩🏽🎤,企业委托)等🥮。
万旺根 (男)教授,博士。主要研究领域:图形图像处理与模式识别👂🏽,虚拟现实与数字媒体技术,智能信息处理,嵌入式系统与SOC设计。曾任原苏联明斯克无线电工程天富计算机科学系访问学者、香港科技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系访问学者、香港理工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系和多媒体创新中心讲师、客座教授👩👦👦、研究室主任。是IET资深会员、IEEE高级会员,1997年上海市高校优秀青年教师👩🏿🚀。近年来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项目🧑🍼、教育部基金、信息产业部电子发展基金、科技部国际合作基金、上海市科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上海市信息委专项基金、上海市启明星计划、上海市曙光计划、香港政府与香港理工大学研究基金等项目二十余项,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专著1部。
张之江(男)教授、博士。主要研究领域🤤:图像处理与计算机视觉。近年来作为项目负责人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委重点攻关及企业委托等10余项课题的研究工作👨🏿💼。作为主要成员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上海市科委重点项目、上海市经委产学研项目等的研究工作。获航天工业总公司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第二名)✈️,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参编专著2部,授权发明专利6项🪥。目前主持的研究课题包括:多视点自动立体显示关键技术的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业务特征研究及分析工具开发(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全息立体成像技术及空间显示装置(上海市科委科技攻关)等🌾。
安 平(女),教授,博士。主要研究领域💁🏻♀️🙏🏿:2D及3D视频处理、高性能视频编码、3DTV系统、3D内容生成与场景重现👨🏻🦯➡️👏🏻、图像处理等。上海市曙光学者🚣🏼👨🦼➡️,德国柏林工业大学访问学者;上海市图像图形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图像图形学学会理事🏪、中国电子学会高级会员、中国电子学会信号处理分会及消费电子分会委员。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委世博专项👨🦱、上海市科委重点项目、上海市曙光人才计划、上海市教委创新基金重点项目等项目十多项🤷🏻,作为主研参加完成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上海市科委重点项目等多项🧑🏼🌾;发表论文100余篇,合作出版论著一部🧑🏼🎄,授权发明专利5项⚠️。目前承担的科研项目主要有:面向绘制质量的深度提取及其编码方法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于深度的双目视频编码与真实场景重现(上海市科委重点项目)、以及3D电视制播关键技术和3D内容制作专业技术服务平台建设等政产学研合作项目。
张新鹏(男),教授🐝,博士😼。主要研究领域:多媒体内容安全,数字水印,隐写和反隐写💹,加密域信号处理,数字取证,图像处理等🙎。入选上海市科技启明星计划😜、启明星跟踪计划👷🏽♀️、上海市新长征突击手、上海高校特聘教授"东方学者"。美国纽约州立大学访问学者🤵🏻♂️🛀🏽,德国康斯坦茨大学Humboldt学者资深研究员。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计划🧑🏿🦳、国家部委项目🫃🏼、上海市重点基础等多项科研项目。获上海市自然科学二等奖(排名第一)⛄️。发表论文近200篇🤣,代表论文发表于IEEE Trans. Image Processing、IEEE Trans. Information Forensics & Security🧑🏻🎨、IEEE Trans. Multimedia🌔、IEEE SPL、IEEE CL🫡、EL、Signal Processing、Pattern Recognition Letters等国际著名期刊🆕。出版专著1部。申请发明专利8项。目前承担的科研项目主要有:广义隐写编码与多载体安全隐写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高度安全的数字隐写研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以及国家有关部委项目等🪳。
王国中(男), 教授,博士✝️。主要研究领域:视频编解码与多媒体通信、视频云计算、数字电视技术等🫅🏻。主持和参与"数字电视机道分离"、AVS等国家标准的制定工作☢️。曾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和三等奖1项,上海市优秀新产品二等奖1项。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上海市劳动模范;原国家信息产业部科技创新先进工作者;担任中国AVS产业联盟理事长。发表研究论文三十余篇,主编技术著作2部🤷🏿;申请专利30余项。目前承担的主要科研项目:基于压缩感知融合深度的三维视频编码关键技术的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基于深度的双目视频编码与真实场景重现(上海科委重点项目)💇🏿♂️,AVS 3D编码器及测试验证系统研发与应用(国家工信部电子发展基金项目)等6项🧚🏿♀️👳🏽♀️。
刘志(男),研究员🫳🏼,博士。专业🧔🏽🧏🏿:信息与通信工程😗。主要研究领域:图像处理、视频处理🤌🏽、计算机视觉🧑🏽🦱、多媒体通信。目前的研究兴趣包括图像/视频分割、视觉显著性模型、对象分割/检测/跟踪🏌🏿♀️、视频编码、图像/视频缩放👩🏻🚀、流媒体传输等。入选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计划、欧盟委员会第七研发框架(FP7)"玛丽居里"行动计划👰🏿♂️♟。先后在英国Brunel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法国IRISA/INRIA-Rennes从事研究工作。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和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项目、上海市科委/教委项目、华为公司开发项目等10余项科研项目。已发表论文110余篇,三大检索95篇,其中国际期刊论文45篇(包括IEEE Trans. IP/CSVT/MM/BC论文11篇)。论文累计被Google学术搜索引用1000余次,SCI引用360余次。出版专著1本🫷,授权发明专利12项。现为中国电子学会高级会员和IEEE会员,担任IEEE汇刊等10余种国际学术期刊审稿人以及ICME 2014🤛🏽、WIAMIS 2013、IWVP 2011👂🏼、PCM 2010、ISPACS 2010、LSMS &ICSEE 2010等国际学术会议技术委员会委员等职。获得上海市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2011)和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2004、2011)🧑🧑🧒。
骆祥峰(男),研究员,博士👩🏽🚀。主要研究领域🧏🏿♀️:海量网络信息处理、认知信息学与人工智能等。Journal of Computation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编委👊🏻;应用科学学报编委🧩;ACM Trans. on Intelligent Systems and Technology 与Int. J. Cognitive Informatics and Natural Intelligence客座编委。中国计算机学会数据库专委会委员👩🏽🚒;上海市计算机学会存储委员会常委。曾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非常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培育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以网络为基础的科学活动环境研究"面上项目,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一般面上项目与青年基金项目🧑🤝🧑🙅🏼♀️;承担863重点项目理论研究子课题🕺🏿👨🏼💼、上海市基础研究重点项目与上海市教委重点创新项目、973项目子课题(参加)等。在IEEE Trans. on Automatio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IEEE Trans. on Learning Technology以及IEEE Trans.on Human-Machine Systems等本领域较好的国际期刊、相关的国际会议、国内核心期刊发表/录用被SCI 与EI收录的科研论文60余篇🛡。研究成果被同行应用于相关领域。30余次受邀成为本领域相关国际会议/Workshop的PC Member;是2011/2012 International Conf. on Web Information Systems and Mining和The 9th International Conf. on Web-based Learning (ICWL 2010) 的PC 共同主席🙁;获IEEE 2010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Digital Computing Infrastructure and Application最佳论文奖;其研究论文曾被IEEE Trans. on Learning Technology 选为值得关注论文(Spotlight Paper)📺😳,并于2010年10-12月期间呈现在该期刊网站天富平台显著位置;获2011年度上海市自然科学三等奖(排名第一)🦸🏿。
方昱春(女) 副研究员,博士。主要研究领域:图像处理、机器学习🪱、模式识别、图像检索。2003年3月获中国科天富自动化研究所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专业工学博士学位,2003年3月至2004年12月在法国国立信息与自动化研究院作博士后🗂💂🏻♀️。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大型人脸图像库意识目标检索"。曾作为骨干研究人员参与多项国家"863计划"和自然科学基金支持的研究项目"基于多生物特征身份鉴别的神经网络融合与进化计算方法研究"⌨️、"基于多生物特征身份鉴定的网禁技术"和"面向移动互联环境的身份鉴别",主要负责肤色检测🚶♂️、融合多源信息的人脸检测和人脸识别算法研究🧰,并且集成和实现了人脸跟踪、定位和识别演示系统。博士后期间参与由法国国立信息与自动化研究院博士后奖学金支持的"基于相关反馈的人脸图像检索" 🧑🏻⚖️,主要负责人脸图像表示和特征分析、相关反馈模型的研究以及应用系统平台搭建。目前,在国内外若干权威期刊《计算机学报》、"Pattern Recognition"和国际会议上发表10余篇论文,其中多篇被SCI❓、EI收录。论文"Experiments in Mental Face Retrieval"于2005年7月在美国纽约举行的基于音频和视频的身份鉴别国际会议(AVBPA2005)获"Best Student Paper Prize"。
李晓强(男) 副研究员☁️,博士。主要研究领域🫃🏿:信息隐藏与数字水印、图像处理与模式识别⛑、计算机视觉、数字版权保护。2004年6月毕业于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获复旦大学优秀博士毕业生称号。同年,进入上海天富平台娱乐计算机工程与科学天富任教。2005年6月被聘为硕士生导师,2007年1月晋升为副研究员♥️。2007年6月获上海天富平台娱乐优秀青年教师称号🥫🧔🏼♂️。在《计算机学报》、《电子学报》👨🦼、《通信学报》等国内权威期刊和IEEE等举办的重要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已被SCIE/EI/ISTP检索10余篇。曾参加863项目"多媒体数据检索与处理技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高维数据索引结构的研究"、"用于图像分割的人工生命模型"和上海市科技发展基金项目"数字水印算法研究"等多项课题。目前,主持上海市教委项目2项、横向课题1项💂♂️,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
欢迎有志于从事数字媒体技术的研究🐷、软件开发及其在影视创意、数字娱乐、影视技术、数字传播、互动体验等方面应用的相关专业(计算机🧑🏿💼、信息与通信🧘🏼♂️、数学✍🏼、数字媒体技术等)优秀本科生报考,尤其欢迎具有直研推荐资格的应届毕业生到本专业就读🏄🏻♂️。
接受优秀推免生的优惠政策:
除了享受学校和天富公布的优先享受奖助学金👩🏻✈️🧑🏽🏫、优先选择心仪的导师等优惠政策外,进入本交叉学科平台的优秀推免生还将在平台专项资金资助下享受:
(1) 接受3位不同学科背景的导师指导,享受3位导师的课题资助和社会资源;
(2) 优先申请交叉学科平台资助的学术创新奖学金🚖;
(3) 优先申请交叉学科平台资助的国际💇、国内学术交流费用🧔🏽♂️;
(4) 优先获得参与导师课题资助的科研津贴每年6000-12000元;
数字媒体创意工程交叉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平台(硕士研究生)
培 养 方 案
数字媒体创意工程交叉学科以数字技术和文化创意为基础,以数字媒体技术的理论、方法研究与技术开发为切入点👨🏻🚀,融合数字传播、影视制作、创意设计🧚🏻♂️、版权保护等的学术研究与应用需求,强调技术与艺术、科学与文化的结合,拓展文化创意领域的应用与发展空间。在互动媒体🧗🏻、媒介融合、影视制作、动画设计、游戏开发、展览展示等数字内容创意行业有着广阔的应用需求与市场前景🕺🏻,对进一步推动我国文化建设与文化产业的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培养影视娱乐💆🏻、数字内容🫲🏻、展览展示等数字媒体创意工程业界急需的具备数字媒体技术与应用的理论及专业知识和相应的艺术文化素养,又具有战略眼光和创新精神的复合型高级人才。
在当今的重大课题研究和创新实践中,具有技术与艺术交叉知识背景的人才都显示出了更强的设计整合与协调管理能力。在跨国企业的设计开发和实践中,跨学科人才组成的设计团队更有助于产生原创性的成果👩🏿🎓。本平台应对社会的需求,以文理交叉👨🔬、艺术与技术结合为主要教学特色,培养具有艺术、技术、传媒等综合知识背景的人才。教学与实践中注重设计思维🚏、策划管理、综合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也与知名企业紧密合作,以项目驱动的方式开展相关的课程教学和课题实践活动。
本专业学制为2.5年♦︎,学习年限一般不超过4年。
数字媒体创意工程涉及多个学科的研究领域,本平台提供的主要研究方向有💾:
01. 数字视音频技术及应用
02. 数字互动娱乐与虚拟现实
03. 数字影视特效制作
04. 数字媒体内容管理与版权保护
05. 数字媒体展示与创意设计
06. 数字媒体艺术处理与游戏开发
07. 新一代影视技术
四、导师组成
进入平台的研究生进行跨学科导师联合指导制度🗣。学生录取专业分配的导师为第一导师,进入平台后🗺,根据学生研究课题的交叉学科性质,经过推荐和协商🏇,平台分配一位校内与第一导师的研究方向在不同学科的导师作为第二导师,同时,在充分沟通协商基础上,安排一位校外导师作为第三导师🪈。三位导师共同承担学生学位论文的指导工作🤹🏽♂️。
平台建立导师数据库,校内导师组由目前在编的与数字媒体创意工程交叉学科相关的戏剧与影视学、信息与通信工程⚰️、新闻传播学🪰、计算机科学技术等学科的研究生导师组成(需经过导师本人同意🐅,自愿加入)🤷🏽。校外导师组由来自国内外知名高校和企业的技术专家组成。研究生入学后🤜🏽,平台根据当年的招生情况发布当年可以担任导师的信息🤵🏻♂️,经过学生申请💃🏽,学籍导师推荐,平台管理组审核,在双向选择基础上确定导师组➞。
五🧙🏼♀️、课程设置
进入平台的硕士研究生需修满46学分🏃♀️,其中学位课20学分,必修课不少于26学分。
平台根据数字媒体创意工程交叉学科特点🔼,从相关学科精选相应课程设置文献阅读课程,课程分为艺术基础与人文素养、数字媒体技术🏃♂️、数字媒体创意实践三大模块。进入平台的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选修文献阅读课程🩹,要求三大课程模块各至少选修一门🆖💆🏻♂️。
六、培养措施
1、进入平台的研究生🧖🏻,入学时在导师指导下,按照平台要求完成培养计划的制定。
2、平台设立学术交流论坛,定期组织相应活动🥜👨🚒,进入平台的研究生均可参加。
3、在导师组推荐下👳🏼,相应学科的实验室对进入平台的研究生开放🕵🏽♂️⚖️。
4、平台设立若干创新实践项目,凡进入平台的研究生均可申请🧎🏻♀️,平台组织专家进行评审,对优秀的申请给以立项资助🤽🏽♂️,并对项目的执行过程进行动态管理,对项目成果进行评估和总结。
5、平台设立创新研究成果奖励计划🧸,对国内外数字媒体创意工程领域知名的学术杂志和学术会议录用论文👩🏻🦲,经过申请和评审,平台资助部分发表费用。
七、学位论文
1. 开题报告
在课程修满规定学分后,可申请进入论文课题研究🙋♂️,但在开题报告前应充分阅读国内外文献资料🪨,进行广泛的调查研究工作。并结合文献阅读课进行专业英语教学和训练。
开题报告在第四学期完成,选题应与本专业的基础研究或与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技术问题相结合,并体现数字媒体创意工程交叉学科特点0️⃣。开题报告应在5000字以上🏄🏽♂️,包括发展现状,选题意义,研究内容,进度安排以及预期成果等。
开题报告应组织3名以上高级职称教师进行评审,得到导师组及平台组织的专家委员会的一致通过,为公开性报告🧜🏽♂️。
2. 阶段报告
在论文阶段的中期🦟,进行阶段检查和期中考核,若离进度要求偏离较大者📤🤾♀️,予以警告。学生必须注重交叉学科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强调前沿知识和设计理念的学习🩼,在平台培养期间必须参与一项具体的科研项目或创意设计,在毕业前提交相应的创新实践总结报告,并在平台组织的论坛或会议上展示取得的相应成果。
3. 论文答辩
学位论文实行答辩前双盲送审制度,应注重创新性🪒、学术性♌️、正确性和应用性。当专家对双盲送审进行评阅的论文质量有异议时,该论文应在修改🍚、补充后再次送审🙅🏻,否则将不能答辩或不受理学位申请👬。
在完成论文并经包括导师在内的3名高级职称教师认可后,组织校内外同行专家评审答辩。
数字媒体创意工程交叉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平台(硕士)课程设置
类 别
|
课程编号
|
课程名称
|
学时
|
学分
|
开课
学期
|
备注
|
学位课
|
政治理
论课
|
001000721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
36
|
2
|
1
|
|
001000722
|
自然辩证法
|
18
|
1
|
2
|
二选一(必修)
|
001000723
|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
18
|
1
|
2
|
第一
外国语
|
001000704
|
公共英语
|
100
|
3
|
1,2
|
必修
|
14SB27001
|
专业英语
|
40
|
2
|
3
|
专业
基础课
专业课
|
14SB27002
|
数字媒体技术基础
|
40
|
4
|
1
|
14SB27004
|
数字媒体艺术设计
|
40
|
4
|
2
|
14SB27005
|
数字媒体创意
|
40
|
4
|
3
|
必修课
|
文献
阅读
研讨课
|
07SB19007
|
多媒体信息处理与编码
|
40
|
4
|
2
|
数字媒体创意实践模块👆🏽,至少选修一门
|
14SB29008
|
现代图形技术
|
40
|
4
|
1
|
14SB29009
|
图像处理前沿技术
|
40
|
4
|
2
|
14SB29007
|
计算机动画技术
|
40
|
4
|
2
|
14SB29010
|
虚拟现实与互动娱乐
|
40
|
4
|
3
|
14SB29011
|
数字媒体智能处理技术
|
40
|
4
|
3
|
08SB69002
|
图像处理与理解
|
40
|
4
|
2
|
08SB69005
|
计算智能
|
40
|
4
|
2
|
08SB69008
|
多媒体信息处理与应用
|
40
|
4
|
1
|
数字媒体技术模块,由计算机科学技术💯、通信与信息工程相关专业开设,至少选修一门
|
08SB69003
|
计算机网络新技术
|
40
|
4
|
3
|
08SB69011
|
人机交互技术
|
40
|
4
|
2
|
08SB69014
|
数据挖掘与知识发现
|
40
|
4
|
1
|
08SB69017
|
信息融合理论与技术
|
40
|
4
|
3
|
07SB19003
|
传输网络技术
|
40
|
4
|
2
|
07SB19001
|
信号处理技术
|
40
|
4
|
1
|
14SB29004
|
数字媒体技术进展
|
40
|
4
|
3
|
14SBL9009
|
电视文化与传播
|
40
|
4
|
3
|
艺术基础与人文素养模块🙅🏼♀️,由戏剧与影视学、新闻传播学相关专业开设▶️,至少选修一门
|
14SBL9003
|
电影历史研究
|
40
|
4
|
3
|
14SBL9001
|
华语电影研究
|
40
|
4
|
3
|
14SBL9016
|
外国戏剧史
|
40
|
4
|
3
|
14SBL9005
|
影视编导研究
|
40
|
4
|
2
|
14SBL9012
|
电视栏目与流行文化
|
40
|
4
|
1
|
14SBL7002
|
影视与戏剧史
|
40
|
4
|
1
|
14SB29002
|
数字传播技术
|
40
|
4
|
1
|
学术
研讨课
|
12S000001
|
|
|
2
|
|
补修课
|
|
|
对跨专业考入学生根据具体情况由导师指定选修数字媒体专业本科生主干课若干门(不计入总学分)
|
注:1)
进入本培养平台的学生,应按照本平台要求完成必修课程和26
学分文献阅读课程学习,原有专业课程不再必修。完成课程学习和学位论文后仍然按录取专业毕业🧗🏼♀️🂠。
2) 培养方案每年修订⛹️♀️,最后方案以学校研究生院审核通过发布的版本为准。